一个传播旅游摄影的乐园站内搜索 查询
首页 -> 鸟类图库 -> 蓝翅噪鹛
蓝翅噪鹛 来源:国际旅游摄影交流Ⅱ群 日期:2020-02-15 12:12:11

国际旅游摄影网有责提示: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它们不属于餐桌。


微信图片_20200215115724.jpg


蓝翅噪鹛(学名:Garrulax squamatus):中型鸟类,体长22-25cm。上体棕橄榄褐色密被黑色鳞状斑,眼蓝白色,眼上有一长而宽阔的黑色眉纹,从眼先直到颈侧。下体棕褐色被黑色鳞状斑;尾上和尾上覆羽栗色,尾黑色具棕色端斑;翅上覆羽栗色,初级覆羽灰黑色;飞羽黑褐色,外侧飞羽外翈蓝色,内侧飞羽基部亮栗色。


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m以下的低山常绿阔叶林中,尤以溪流、河谷沿岸和附近的常绿阔叶林较常见。多成对或成小群活动,飞行力弱,一般仅在受惊时才做短距离飞翔,常在林下灌丛或地上活动和觅食,较为嘈杂。以昆虫和植物果实与种子为食。


分布于尼泊尔、中国、不丹、印度和缅甸等地。


微信图片_20200215115732.jpg


形态描述

蓝翅噪鹛上体头至尾橄榄褐色或暗棕色,各羽均具黑色端斑,形成明显的黑色鳞状斑。眼蓝白色,眼先灰色或茶黄褐色,眼上有一长而宽阔的黑色眉纹从眼先向后延伸至颈侧。头侧和颈侧淡棕褐色,羽缘黑色,两翅内侧覆羽淡棕褐色或栗色;初级覆羽黑褐色,大覆羽棕红色或栗色,飞羽黑色,外侧初级飞羽外翈蓝色,内侧初级飞羽外翈黑色,基部棕红色或栗色,次级飞羽外翈基部亦为棕红色或栗色,彼此与大覆羽棕红色共同构成大块棕红色或栗色翅斑,最内侧飞羽先端有的还具白色斑点。尾上覆羽栗色,尾黑色具窄的棕黄色端斑。


下体棕褐或暗黄褐色,各羽具黑色羽缘,形成明显的鳞状斑。本种亦有部分个体头顶、头侧和颈侧沾橄榄灰色,上体少棕色,下体橄榄沾灰。


虹膜淡绿色、蓝白色或暗褐色,嘴角黑色,尖端和下嘴基部较淡和灰,脚和趾淡肉色或肉褐色。


微信图片_20200215115740.jpg


近种区别

蓝翅噪鹛特征极明显, 相似种纯色噪鹛上下体亦具鳞色斑,体型大小和羽色亦与该种很相似。但纯色噪鹛无黑色眉纹,翅缘不为蓝色而具黄色块斑,外侧尾羽具白色端斑。区别亦甚明显,野外不难识别。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m以下的低山常绿阔叶林中,尤以溪流、河谷沿岸和附近的常绿阔叶林较常见。栖于近溪流的潮湿森林。


生活习性

迁徙: 留鸟。

习性:甚惧生而隐秘。不如其他噪鹛吵嚷。多成对或成小群活动,飞行力弱,一般仅在受惊时才做短距离飞翔,常在林下灌丛或地上活动和觅食,较为嘈杂。

食性:主要以昆虫和植物果实与种子为食。

叫声:大叫,轻声鸣叫为重复的kri taboo或轻柔单音。


分布范围

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缅甸北部、中国西南及印度支那北部。不丹、印度、尼泊尔、缅甸、越南、中国(云南西北部贡山、西部盈江、龙川江与怒江间山脉以及南部澜沧和新平等地。)


微信图片_20200215115713.jpg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通常营巢于林下灌丛中,巢呈杯状,主要由枯草茎、草叶和根等材料构成,内垫细根。每窝产卵2-3枚,卵蓝绿色,大小为29.4mm×20.7mm。 


亚种分化:单一物种,无亚种。


种群现状

蓝翅噪鹛在中国分布区域狭窄,种群数量稀少,不常见,应注意保护。


该物种分布范围较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措施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文中图片由  付子波老师拍摄,仅供分享学习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责任编辑:国际旅游摄影网 ]
最新评论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团队荣誉|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招贤纳士|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5- 国际旅游摄影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电话:010-53682893 邮箱:gjlysy@163.com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镇站前路11号A112室   邮编:102206
本网站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