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旅游摄影网有责提示: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它们不属于餐桌。
红腹灰雀(学名:Pyrrhula pyrrhula):为雀形目雀科灰雀属的鸟类。体重18-36克,体长154-179毫米;雄鸟的腹部红色,上体余部从颈至背,包括肩羽和翼上覆羽概灰色;腰部白色;尾羽紫黑色;外侧尾羽基部的大部白色;大覆羽基部黑色,尖端白色,形成翼上显明白带;颊、喉、颈侧以及下体概呈鲜红色,至下腹到尾下覆羽转为纯白色。雌性成鸟:全体灰色,无红色渲染,背部微沾棕色;其余部分与雄鸟相同。虹膜赤褐色;嘴黑色;脚褐色。
栖息于山区的白桦林和次生林区以及冬季至海拔800米以下的针阔混交林缘和平原的杂木林中。冬季至海拔800米以下的针、阔叶混交林缘和平原的杂木林中。性活跃而不大怯疑,游荡时多为家族群,或结成小群。食物主要为树木种子和一些野生植物种子。分布于欧洲、北亚、勘察加半岛、萨哈林岛、日本、朝鲜半岛、阿拉斯加以及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等地。
形态特征
红腹灰雀雄鸟额、头顶、枕至后颈均亮黑色具蓝色光泽,眼周、眼先、颊前部、颏和上喉绒黑色。背、肩和翅上小覆羽灰色,腰和短的尾上覆羽白色。长的尾上覆羽和中央尾羽黑色具蓝紫色光泽,其余尾羽黑色,外翈具蓝紫色光泽,最外侧尾羽内翈近中段处具楔形白斑。飞羽黑色,内侧飞羽具蓝黑色光泽。耳羽、喉、胸、腹和两胁朱红色或粉红色,尾下覆羽白色。
雌鸟和雄鸟大致相似,但头部黑色较暗淡少光泽,背灰色沾褐,下背微沾棕,下体不为红色而为褐灰色微沾红色,其余似雄鸟。
虹膜褐色,嘴辉黑色,脚暗褐色或黑色。
图文由大庆摄影师李世凡提供使用,拍摄于大庆,仅供分享交流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栖息环境
栖息于针叶林、泰加林、针阔叶混交林和混杂有稀疏桦木而林下植物茂密的森林中,冬季多在低山和山脚地带的针阔叶混交林、次生杨桦林和林缘疏林灌丛地带,有时也出现于人工林、果园和城市公园。
生活习性
除繁殖期间单独或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3-5只的小群。性较安静,较少鸣叫,成群在树冠间飞来飞去,每次飞翔距离不远,飞翔时轻盈无声。叫声是一种柔和的单调的笛声,音似“teu”、“deu”或“deu—deu”。多在树枝和林下幼树与灌丛中、也到地上活动和觅食。在树上能灵巧的在枝间攀缘,并能将自己背朝下的悬垂在细枝端啄食。在地上活动也很敏捷,能迅速地短步跳跃前进。
以树木种子和草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包括落叶种子、长白松子和苔藓。
分布范围
原产地:阿尔巴尼亚、安道尔、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比利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中国、克罗地亚、捷克、丹麦、爱沙尼亚、法罗群岛、芬兰、法国、格鲁吉亚、德国、希腊、匈牙利、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爱尔兰、意大利、日本、哈萨克斯坦、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韩国、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马其顿、蒙古、黑山、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乌克兰、英国和乌兹别克斯坦。
游荡:阿尔及利亚、直布罗陀、冰岛、马耳他、摩洛哥、突尼斯和美国。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