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旅游摄影网有责提示: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它们不属于餐桌。
中白鹭(学名:Ardea intermedia)是中型涉禽,体长62-70厘米。全身白色,眼先黄色,脚和趾黑色。夏羽背和前颈下部有长的披针形饰羽,嘴黑色;冬羽背和前颈无饰羽,嘴黄色,先端黑色。
栖息和活动于河流、湖泊、河口、海边和水塘岸边浅水处及河滩上,也常在沼泽和水稻田中活动。常单独或成对或成小群活动,有时亦与其他鹭混群。主要以鱼、虾、蛙、蝗虫、蝼蛄等水生和陆生昆虫及昆虫幼虫以及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
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水域,从亚洲东南部日本、中国东南沿海、印度、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一直到澳大利亚和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广大地区,偶尔往北到俄罗斯远东滨海边疆区。
形态特征
中白鹭是一种中型涉禽,大型鹭类,个体大小介于大白鹭和白鹭之间,略较白鹭为大。嘴和颈相对较白鹭短,嘴长而尖直,翅大而长,脚和趾均细长,胫部部分裸露,脚三趾在前一趾在后,中趾的爪上具梳状栉缘。雌雄同色。体形呈纺锤形,体羽疏松,具有丝状蓑羽,胸前有饰羽,头顶有的有冠羽,腿部被羽。
全身白色;夏羽背部有一列长的蓑状饰羽,向后超过尾端,头后有不甚明显的冠羽,胸部亦有一簇长的羽枝分散的蓑状饰羽。冬羽无蓑状饰羽和冠羽,嘴黄色,嘴尖黑色,脚和趾黑色。
虹膜黄色;嘴黑色;眼先裸露皮肤绿黄色;脚和趾黑色;冬季嘴黄色;嘴尖黑色;脚和趾黑色。
大小量度:体长620-700毫米,嘴峰68-75毫米,翅800-383毫米,尾113-128毫米,跗跖110-116毫米。
栖息环境
栖息和活动于河流、湖泊、沼泽、河口、海边和水塘岸边浅水处及河滩上,也常在沼泽和水稻田中活动。主要发现在陆地淡水地区植被丰富的浅滩、季节性泛滥的沼泽地、内陆三角洲、池塘、沼泽森林、淡水沼泽、小溪、湿草甸、被水淹没的牧场附近。
这个物种较少发生在沿海栖息地,但有时可能会出现在泥滩、潮汐河口、海岸泻湖、盐沼、潮汐流,并经常栖息在红树林。
生活习性
迁徙
3月末4月初开始迁来中国南部繁殖,9月末和10月初开始迁走,亦有部分在中国云南、广东、海南岛和台湾越冬。
习性
常单独或成对或成小群活动,有时亦与其他鹭混群,或与黑尾鸥同岛栖住。警惕性强,见人很远即飞,人难于靠近。飞行时颈缩成S形,两脚直伸向后,超出于尾外,两翅鼓动缓慢,飞行从容不迫,呈直线。白昼或黄昏活动。
食性
以水种生物为食,主要以鱼、虾、蛙、蝗虫、蝼蛄等水生和陆生昆虫及昆虫幼虫,以及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或小蛇、蜥蜴等为食。沿水边浅水处轻轻涉水觅食,也静立于浅水中或水边等待猎物到来,然后突然以快速而准确的动作捕食。吃饱后常在岸边或田埂上缩着颈、单脚伫立的休息。
繁殖方式
繁殖期随地区不同而有很大变化。在中国通常繁殖在4-6月;营巢于树林或竹林内。通常成群或与其他鹭类在一起营群巢。在树上、灌丛上或地面上用枝条筑造浅巢,巢呈盘状,结构较为简单,通常由枯枝和干草构成,巢内充填软质干枯杂草。每巢产卵3-6枚,卵呈蓝色、白色或皮黄色,无斑点。雌雄共同孵卵。雏为晚成性。
据12窝测定巢径为33.75厘米×18.25厘米,筑于灌丛中的巢离地面35.45(20-50)厘米。每窝产卵2-4枚,多数4枚。卵青绿色,大小为47.55毫米×32.25毫米,卵重27.43(25.7-29.4)克;孵卵期26(26-29)天,孵化率59.1%-77.3%。
分布范围
世界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中国、关岛、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朝鲜民主人民共和国、韩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联邦、缅甸、尼泊尔、北马里亚纳群岛、阿曼、巴基斯坦、帕劳、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俄罗斯联邦、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东帝汶、越南。
旅鸟:圣诞岛、马尔代夫、塞舌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美国、也门。
中国
甘肃、山东、河南、江苏、上海、浙江、江西、湖北、四川、贵州、福建为夏候鸟;云南为留鸟;广东、海南、台湾为冬候鸟。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来自:以上图片由鸟类摄影师梁小广授权使用,仅供分享交流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