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旅游摄影网有责提示: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它们不属于餐桌。
红喉山鹧鸪(学名:Arborophila rufogularis)体长18-28厘米,体重220-340克;雌鸟体长25-30厘米,体重202-300克。额深灰色,宽而长的眉纹灰白色,一直延伸到颈侧,并杂有黑色斑点。眼周裸出的皮肤鲜红色。颏和上喉黑色,下喉棕红色。胸灰色。上体纯橄榄褐色,背部没有任何斑纹,但腰上有三角形黑斑。虹膜褐色,嘴黑色,腿、脚红色。
喜欢栖居在海拔1200-2500米的常绿阔叶林,叫声为清晰响亮的单调哨音,主要以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叶、根、芽、浆果和种子为食,也吃甲虫、白蚁、蛴螬等昆虫。分布范围在印度北部至中国西南部和东南亚。
提示:以上图片由摄影师徐长红授权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形态特征
红喉山鹧鸪前额深灰色,头顶橄榄褐色而具黑色斑纹,眉淡灰白色,宽而且长,往后一直延伸到颈侧并杂有黑色斑点;两颊白色而沾棕,并缀有黑斑;耳羽暗褐色,后颈和颈侧棕色,具粗的黑色斑点;背橄榄褐色,微沾栗色光泽,但不具任何斑纹;腰、尾上覆羽和背同色,但具三角形黑斑;尾橄榄褐色,具黑色细斑,翅上覆羽和三级覆羽大多橄榄棕色,具大型黑斑,羽基和羽端有栗色;初级飞羽和初级覆羽黑褐色,初级飞羽端斑缀有栗色,次级飞羽和大覆羽黑褐色,外翈满被以黑色虫蠹状斑和宽的栗色羽缘,到羽端逐渐转为棕色。颏和上喉棕色,密被大的黑色斑点,几乎使颏和上喉变为黑色;下喉棕红色,有短的白色颚纹;胸灰色,两胁亦为灰色,但缀有栗色斑和白色水滴状羽干纹;腹灰白色,至肛周几纯白色;尾下覆羽橄榄褐色,具栗色羽缘和黑色次端斑及白色端斑。
虹膜褐色,眼周裸露皮肤红色,嘴黑色,脚红色。
栖身环境
红喉山鹧鸪栖息于低山丘陵和海拔30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中、针叶林以及林缘灌丛和高草丛中,尤以喜欢林下植被丰富的溪谷与河流两岸的常绿阔叶林。
生活习性
红喉山鹧鸪是留鸟。喜欢集群,常组成4-12只的小群活动。性情比较大胆,不甚怕人,一般多在林下灌丛和草丛中活动。善于在地上迅速奔跑,多在林下灌丛中潜行,仅在危急和迫不得已时才起飞。
叫声为清晰响亮的单调哨音,发展成一连串的双音节的hu-hu, hu-hu……哨音,逐渐升高。对唱时配偶的叫声为快速的kew-kew-kew……声。
主要以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叶、根、芽、浆果和种子为食,也吃甲虫、白蚁、蛴螬等昆虫和蜗牛、蛞蝓、蜈蚣等各种小型无脊椎动物。
分布范围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中国、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尼泊尔、泰国和越南。
昆明红嘴鸥、高黎贡山百花岭、香格里拉纳帕海、草海湿地、响鼓箐滇金丝猴、长江第一湾风光、梅里雪山+拍鸟综合摄影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