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传播旅游摄影的乐园站内搜索 查询
首页 -> 鸟类图库 -> 白喉扇尾鹟
白喉扇尾鹟 来源:国际旅游摄影交流Ⅱ群 日期:2020-02-20 14:08:48

国际旅游摄影网有责提示: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它们不属于餐桌。


微信图片_20200220133026.jpg


白喉扇尾鹟(学名:Rhipidura albicollis):小型鸟类,体重9-14克,体长151-202毫米。通体黑灰色,头部较暗近黑色,颏、喉、眉纹白色,在暗色的头部极为醒目。下体深灰而有别于白眉扇尾鹟,但有个别个体下体色浅。尾较长而宽,常散开呈扇状,除中央一对尾羽外,其余尾羽均具宽阔的白色尖端。虹膜褐色,嘴及脚黑色。


高可至海拔3000米的湿润山区森林。似其他扇尾鹟。加入混合鸟群,常栖于竹林密丛。鸣声高而薄,三个间隔相等的“tut”声接以三个或更多的降音;也发出尖声的“cheet”音。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南部、东南亚及大巽他群岛。指名亚种繁殖于西藏东南部、中国西南部及海南岛。


微信图片_20200220133124.jpg


形态特征

白喉扇尾鹟雌雄羽色相似。额、头顶、枕、后颈黑灰色,头顶前部和额较深呈黑色,眼先、颊、脸和耳覆羽亦为黑色,眉纹白色,从前额延伸至眼后。头顶往后等其余上体黑灰色,两翅和尾黑褐色,尾长而阔、呈凸状,中央一对尾羽最长,向两侧依次缩短,展开时状如扇,除中央一对尾羽外,外侧尾羽具宽阔的白色端斑。额先端黑色,其余颏、喉白色,并从下喉向颈侧延伸,在颈侧形成半领环,胸、腹等其余下体暗灰色。


虹膜暗褐色,嘴、脚黑色。


微信图片_20200220133130.jpg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1200-2800米的常绿和落叶阔叶林、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山边林缘灌丛与竹林中,尤其喜欢溪流与沟谷沿岸的森林和灌丛,非繁殖期也出入林缘疏林灌丛、农田地边和道边树林内。


微信图片_20200220133157.jpg


生活习性

留鸟。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亦见3-5只成群或与白眶雀鹛等其他鸟类混群。性活泼,行动敏捷,常在树冠侧枝上跳跃觅食也从栖息的栖木上飞到空中捕食昆虫。尾常竖起或左右展开呈扇形,并有节奏的上下或左右摆动,同时边跳边发出单调而拖长的"吱、吱......"声,有时还伴随着不时地转动身体,每跳一次都展开一次尾羽 ,同时身体作90-180度的转身,行为极为有趣。


主要以鞘翅目象甲、甲虫、叶甲、金花虫、鳞翅目昆虫、蚂蚁等其他昆虫和昆虫的幼虫为食。 


微信图片_20200220133136.jpg


分布范围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泰国、越南。


微信图片_20200220133142.jpg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营巢与林内石洞内或离地面1.2-4.2米高的树枝杈上,巢底为圆锥形的杯状,巢呈杯状,主要由枯草茎、草叶和蛛丝构成,营巢由雌雄鸟共同承担。每窝产卵通常3-4枚,多为3枚。卵白色或皮黄色、被有灰褐色斑点,常常在钝端形成一个环带,卵的大小为16.1-18.2毫米×12.2-13.5毫米。雌雄亲鸟轮流孵卵,孵化期12-13天。雏鸟晚成性,雌雄共同育雏,经过13-15的喂养,幼鸟即可离巢。


微信图片_20200220133149.jpg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文中图片由  付子波老师拍摄,仅供分享学习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责任编辑:国际旅游摄影网 ]
最新评论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团队荣誉|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招贤纳士|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5- 国际旅游摄影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电话:010-53682893 邮箱:gjlysy@163.com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镇站前路11号A112室   邮编:102206
本网站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