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鞋是山区居民过去的传统劳动用鞋,祖祖辈辈的农民穿上它,辛勤劳作;红军穿着它爬雪山、过草地,写下长征诗篇。草鞋成了一个时代的印记,打草鞋也成为那个年代村民必会的手工活。
如今,草鞋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偶尔再看见它,也只是作为民俗的摆设或纪念品。
老人介绍,打草鞋从搓绳子开始,把从棕树上割下的棕榈片用手工搓揉一番,撕开后浸水晾干,接着抽丝,一般抽3次就能把最长的棕丝挑选出来,只见他两手一配合,棕丝成了草鞋绳。
搓好草鞋绳,就可以开始打草鞋了。草鞋绳要多长呢?“一‘人’长为标准。”老人说,以前没有尺子,父亲教他两手摊开放直就是一只草鞋的草鞋绳长度。一根草鞋绳对折两次,一头绕在一根小竹节上,即是草鞋鼻子,另一头扣在草鞋耙上。
老人在腰间系上绳子,把草鞋鼻子拴在绳子上,便不紧不慢地开始了,手里的几根稻草在草鞋绳内一上一下穿编,边穿边不停地往内拧转。“草鞋无样,用手量。”老人介绍,这是最初学打草鞋的口诀,意思是草鞋上每一个关键的位置都可以用手指测量。编到四手指横宽时,就可以在两边安耳纽了,耳纽的原料是麻绳,“耳纽差不多也是四手指横宽。”老人一比划,又接着打草鞋。
“感觉稻草少了,就加一根。”老人用手摩挲着,第二个耳纽距离第一个一指长,第二个耳纽的长度是三手指横宽,紧挨着是第三个耳纽,比第二个少两公分。
在编织过程中,老人小心翼翼地把稻草一根一根的编织进去,还不时身子稍稍往后仰,用力打紧草鞋。老人解释,“要把草鞋编织得整齐漂亮,关键是腰间的这个绳子一定要一直拉紧,否则编出来的草鞋容易松散不整齐。”
从起手到鞋底的成型,大约一小时左右,老人用剪刀剪净草鞋边线外多余的线头,再用一组线将耳纽贯穿起来,一双草鞋算是正式完工了。编好的草鞋,前宽后窄,中间内收,两头椭圆。老人乐呵呵地说,“看出来没,就像是一张箬叶,所以常说,草鞋的样子就是箬叶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