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传播旅游摄影的乐园站内搜索 查询
首页 -> 摄影资讯 -> 芙蓉镇土家族都有哪些民俗
芙蓉镇土家族都有哪些民俗 来源:国际旅游摄影网 日期:2020-08-27 16:30:08

土家民俗


毛古斯舞

“毛古斯”是土家语,意为浑身长毛的打猎人。毛古斯舞是以土家族的历史、渔猎、婚姻等为内容,融歌剧、舞剧、话剧于一体,表演形式极其古老的一种原始祭神戏剧舞蹈,主要分布流传在地处武陵山区的湘鄂渝黔边土家族聚居地,重点分布在湘西永顺、龙山、保靖、古丈县。毛古斯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中的经典,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8年9月28日,首届“中国湘西芙蓉镇·土家族毛古斯文化节”在芙蓉广场举行。


110名土家族儿女身披稻草扎成的草衣,赤着双脚,面部用稻草扎成的帽子遮住,头上用稻草和棕树叶拧成冲天而竖的五根草辫,在舞台上欢快舞动,把飞溅着原始古朴音符的毛古斯舞蹈表现得淋漓尽致。


就是这批演员表演的《土家毛古斯——欢庆》节目代表湖南省参加在2008年8月8日18时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举行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文艺表演,尽管只有短短的2分30秒,但却让全球数十亿观众领略到了远古蛮荒时代土家族的原始艺术之美。


毛古斯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远古时土家族聚居地方森林莽莽,荆棘遍野,土家先民或上山打猎,或下河捕鱼,后来学会了耕作,才从渔猎生活步入农耕时代。


最先有一位土家青年独自下山去学习农耕技能,学成之后急于赶回山寨传授,全身衣服被山林中的荆棘撕扯成碎片,等他回到山寨时,正逢土家过年,跳摆手舞。他一看自己衣不遮体,便躲在茅草丛中观看,不料几个小伙子在茅草丛里发现了他,他只好急中生智扯下干茅草披在身上,参加到人群中去,并且手舞足蹈,用舞蹈的形式向乡亲们传授农耕技能。土家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农耕先祖,每逢还愿或祭祖等活动时,都要表演“毛古斯”。


“毛古斯”1959年被中央民族民间舞蹈考察团认定为“中国古代戏剧舞蹈的最远源头”,是“研究中国古代戏剧舞蹈的活化石”。



社巴节

2012年4月23日,在湖南湘西芙蓉镇举办了隆重的“中国(湘西)土家族舍巴节”,其声势浩大的原生态的形式向世界展示了厚重的土家文化传统。


“社巴节”又名“调年会” “舍巴节”。“社巴节”是土家族传统节日中最为隆重的一个综合性节日,其中有反映土家族男女爱情、婚姻习俗的内容。


“社巴节”一般在每年正月举行,有的地方也不在正月举行,而是三月或五月举行。如湘西古文田家祠一带土家族人却是在三月举行。


“舍巴节”是湘西州土家族最隆重的传统祭祀节日,有着严格的祭祀仪式、独特的祭祀方式和丰富的表达内涵。其表演的毛古斯、摆手舞、梯玛歌、打溜子、咚咚喹等数十种形式,被列为国家、省、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舍巴节”既是土家族的隆重节日,亦是土家族的文化荟萃。



给树喂年饭

土家人过年,至今还保留着给果木树喂年饭的古老而又有趣的传统习俗。


团年这一天(古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寨子里噼噼叭叭的鞭炮声此起彼落,嘭嘭嘭的三眼铳声在山弯谷底回荡不绝。随着祭祖过场搞完毕,就是土家人合家团年的时刻了。


吃完团年饭,家里伢儿们兴高采烈的去给房前屋后的果木树喂年饭。如果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就在团近请几个伢儿,一般都是男女各半。


女的用盘子端着大半饭、糯米饭、小米饭、包谷饭、绿豆饭(通常叫十全十美)和猪头、猪尾(寓意一年到头有头有尾)。男的拿一把杉刀和三炷香纸蜡烛。


首先到吊脚楼下烧化香纸,燃放一串鞭炮,再转到果木树林中,选一棵最大的果木树,垫起脚跟在树干上砍一道口子。女的则用铁瓢将和好的饭、菜往树口子里塞。塞完后,女的就躲在树后,男的恭恭敬敬地站好,开始一问一答。


男的问:“结不结?”

女的答:“肯结、肯结、肯结!”

男的问:“落不落?”

女的答:“不落、不落、不落!”

男的问:“甜不甜?”

女的答:“清甜的、清甜的、清甜的!”

双方对完话,又走到另一棵果木树下同样喂年饭,进行一番问答,一直到每棵树都“吃饱”了年饭才回家。



土家牛头宴

牛头宴又叫“开大宴”,是土家族接待贵宾的盛大礼仪宴会。在2008年国庆期间举办的“土家族毛古斯文化节”上,“牛头宴品尝会”成为众多宾客津津乐道的话题,许多新闻媒体也进行了报道。


做法:

牛头宴具体做法就是将整只牛头蒸熟后连大铁锅一起端上席,配以泡红辣椒、酸肉、蒿子粑、腊肉,客人们用刀子切割牛头上的牛肉食用,大快朵颐,喝竹筒米酒,体验远古时期土家人打猎归来饱餐一顿的感觉。


发源:

唐代末年,江西彭氏征服了五溪诸蛮以后,当上了土司王。据传说第十一代土司彭福石移都城于老司城后,为了鼓舞士气,增强军民信心和斗志,在一次军队作战凯旋回城时,特命人支起100口大锅,熬牛头以鼓舞士气,希望以后每次作战都能牛气冲天,大败敌人。


而土家士兵吃了这“牛头宴”后,果然士气大增,以后每逢作战都能够奇迹般的获得胜利。明朝抗倭名将彭翼南凯旋回返回湘西土司城时,土家儿女更是大摆“牛头宴”,恭迎土司王的胜利凯旋。“牛头宴”承载了太多的土家先民的荣耀和希望。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牛头宴”逐渐失传。


2007年永顺县王村镇政府和旅游部门,组织有关人员挖掘,经过40多个牛头的试制,才终于成功。2008年9月底,在首届土家族毛古斯文化节在王村举行时隆重推出。一经推出便引起各方关注。同时获得好评。“牛头宴”原本是迎接将士的胜利凯旋,现在逐渐演变成土家族儿女接待贵宾的盛大礼仪宴会。



毕兹卡

“毕兹卡”是土家族的语言(土家语)词汇,意思是“说土家语的人”,是土家人的自称,也是别人对土家族人的称呼。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卡”具有先民的思想之中,土家族时代居住在湘、鄂、黔、渝四省市交界处的武陵山区,在人口上百万的全国少数民族中,是唯一分布在内地的世居民族。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绝大部分土家人现已转用汉语。


由于长期跟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杂居和受汉文化的影响、渗透,有些土家族人完全失去了对土家语的应用,也就不再称为毕兹卡。从这种意义上说,毕兹卡应该是:“长期定居在土家族发源地,并长期、广泛应用土家语言的土著居民”。


[ 责任编辑:国际旅游摄影网 ]
最新评论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团队荣誉|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招贤纳士|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5- 国际旅游摄影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电话:010-53682893 邮箱:gjlysy@163.com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镇站前路11号A112室   邮编:102206
本网站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