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传播旅游摄影的乐园站内搜索 查询
首页 -> 鸟类图库 -> 黑喉红尾鸲
黑喉红尾鸲 来源:国际旅游摄影网 日期:2019-07-14 16:12:25

黑喉红尾鸲(学名:Phoenicurus hodgsoni),小型鸟类,体长13-16cm。雄鸟前额白色,头顶至背灰色,腰、尾上覆羽和尾羽棕色或栗棕色,中央一对尾羽褐色,两翅暗褐色具白色翅斑,下体颏、喉、胸均黑色,其余下体棕色。雌鸟上体和两翅灰褐色,腰至尾和雄鸟相似,亦为棕色,眼周一圈白色,下体灰褐色,尾下覆羽浅棕色。 赭红尾鸲和欧亚红尾鸲均与本种非常相似,野外容易混淆。但赭红尾鸲前额无白色,头顶至背黑色或暗灰色,翅上无白色翼斑;欧亚红尾鸲下体黑色仅到喉部,不达胸部,翅上亦无白色翅斑。


张争鸣摄影


外形特征:

雄鸟前额一直到眼上方白色或灰白色,头顶、枕浅灰色,后颈、背、肩和腰上部灰色或暗灰色,下腰、尾上覆羽和尾羽棕色或栗棕色,中央一对尾羽内翈淡黑褐色或褐色,两翅暗褐色,外翈羽缘淡褐色,内侧次级飞羽外翈基部白色,形成明显的白色翼斑,翅上覆羽黑褐色具宽的灰色羽缘。额基、眼先、头侧、耳羽、颏、喉、一直到上胸概为黑色,其余下体棕色或栗色,尤以下胸羽色较深,肛周至尾下覆羽较淡。 雌鸟额、头顶、后颈、背、肩包括两翅覆羽等上体灰褐色,飞羽暗褐色,外翈羽缘浅沙色,腰、尾上覆羽和尾羽与雄鸟相同,但羽色稍淡。眼先、头侧浅棕褐色,眼周有一乳白色眼圈。下体灰褐色微沾棕色或绿色,腹中部近白色,尾下覆羽浅棕色。 虹膜暗褐色,嘴、脚黑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15-25g,♀17-23g;体长♂130-162mm,♀132-160mm;嘴峰♂9-13mm,♀9-13mm;翅♂74-85mm,♀71-83mm;尾♂61-79mm,♀63-73mm;跗蹠♂21-25mm,♀21-25mm。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4000米的高山和高原灌丛草地、林缘、疏林、河谷、灌丛、草丛和针叶林中,秋冬季节多下到中低山和山脚地带的疏林、林缘灌丛和居民点及农田附近的小树丛中活动,有时甚至出现在果园、庭院绿篱和路边行道树上。


分布范围:

中国分布:主要分布于中国青海东部、东北部和东南部,甘肃西部、西北部、西南部和东南部,四川北部松潘、红原、茂汶、西北部德格、中部峨媚、雅安、灌县、成都、天全、宝兴、康定、西南部西昌、会东、米易,云南西北部丽江、金沙江、贡山、西部腾冲、潞西,西藏南部错那、左贡、洞嘎、类乌齐、芒康、林芝、拉萨、卡达河谷、林周、旁多、昌都等地。留鸟,或许部分迁徙,冬季也见于陕西南部、湖北、湖南、四川东部和云南东部。  

国外分布:仅冬季见于缅甸、印度东北部、尼泊尔和不丹等地。


生活习性:

食性

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黑喉红尾鸲的食物主要为步行虫、甲虫、蝗虫、蚂蚁、蛆等鳞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仅吃少量植物果实和种子。

习性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亦见成3-5只的小群。多活动在地上草丛和灌丛中,也常在低矮树丛间飞来飞去,有时甚至停息在高的树枝上和在空中飞捕昆虫。停息时尾常不停地上下摆动。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营巢于山边岩石、崖壁、岸边陡崖和墙壁等人类建筑物上洞和缝穴中。巢为盘状或浅杯状,主要由草根、草茎、草叶和苔藓构成,内垫有羊毛和兽毛。巢的外径为12.7cm,内径7.7cm,高7.0cm,深4.0cm。每窝产卵多为4-6枚。卵蓝色,大小为19-22mm×14-16mm。


种群现状:

黑喉红尾鸲是中国特产鸟类,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冬季少量见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东北部和缅甸北部等喜马拉雅山脚地区。种群数量较丰富。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 责任编辑:国际旅游摄影网 ]
最新评论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团队荣誉|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招贤纳士|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5- 国际旅游摄影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电话:010-53682893 邮箱:gjlysy@163.com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镇站前路11号A112室   邮编:102206
本网站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