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传播旅游摄影的乐园站内搜索 查询
首页 -> 鸟类图库 -> 纹背捕蛛鸟
纹背捕蛛鸟 来源:国际旅游摄影交流Ⅱ群 日期:2020-02-18 20:54:30

国际旅游摄影网有责提示: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它们不属于餐桌。


微信图片_20200218203544.jpg


纹背捕蛛鸟(学名:Arachnothera magna):为太阳鸟科捕蛛鸟属的鸟类。是太阳鸟科中体型较大的一种,体重25-45克,体长160-210毫米。嘴粗长而尖且向下弯曲。上体橄榄黄色具黑色中央斑纹。下体淡黄白色满布黑色纵纹,尾具黑色次端斑。虹膜褐色,腿鲜艳橘黄色,嘴黑色。


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和热带雨林中。留鸟。常单独或成对在芭蕉树和乔木树冠层枝叶间活动和觅食。性活泼,行动敏捷,飞行力强,常在树丛间穿梭飞翔,有时边飞边叫,叫声响亮。主要以昆虫、蜘蛛、花蜜、花蕊、浆果、果实和种子等为食。分布于中国、印度、孟加拉、缅甸、泰国、老挝和越南等国。


微信图片_20200218203539.jpg


形态特征

纹背捕蛛鸟雌雄羽色相似。整个上体包括两翅覆羽橄榄黄色,头顶至枕和中覆羽及小覆羽各羽中央黑色,形成黑色中央斑纹。背、腰具粗著的黑色中央纹,飞羽和尾羽亦为橄榄黄色。尾具宽阔的黑色亚端斑和淡黄色端斑,头侧同背但较淡。下体淡黄色或淡黄白色,亦具粗著的黑色中央纹。


虹膜褐色或红褐色,嘴黑色,脚橙黄色或肉黄色。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和热带雨林中。尤其喜欢在林缘和疏林等较为开阔的地方活动和觅食,有时也见于地边和村寨附近的树上。


微信图片_20200218203554.jpg


生活习性

留鸟。常单独或成对在芭蕉树和乔木树冠层枝叶间活动和觅食。很少成群。偶尔也见与柳莺、太阳鸟等其他小鸟混群。性活泼,行动敏捷,飞行力强,常在树丛间穿梭飞翔,频繁的从一棵树飞至另一棵树,多呈长的波浪式飞行,有时边飞边叫。叫声响亮,快速飞行时发出偏高的cheet叫声。


主要以昆虫、蜘蛛、花蜜、花蕊、浆果、果实和种子等为食。


分布范围

世界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泰国和越南。


中国

西藏东南部(墨脱马尼翁和背崩)、云南(腾冲、盈江、保山、潞西、南康河、镇康、景东、江域、西双版纳、屏边和河口)、贵州(兴义和册享)、广西(百色、睦边和龙津)。


微信图片_20200218203549.jpg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多营巢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地带的常绿阔叶林中,巢呈长椭圆形,主要由植物纤维、草茎、蛛网等材料构成,置于大的叶片下面。叶片上的针眼和下面的线扣约80个。巢外面还用蛛网覆有小块叶片和植物纤维。巢外径17厘米×13厘米,深8.5厘米,口径3厘米,有的巢有彼此对应的两个出口。 


繁殖期雄鸟在空中进行求偶炫耀,不停的在配偶面前翱翔,全身所有羽毛都蓬松起来,尾亦展开,两翅疾速地扇动,持续几秒后,突然垂直地冲向空中,然后成环形飞回到雌鸟前面,两次翱翔和重复上述动作,与此同时发出拖长的叫声。每窝产卵2-3枚,卵的颜色变化较大,有的呈青灰色、微具褐斑,有的为暗深棕色、被有栗褐色斑,还有的呈橄榄灰色或灰色。卵的大小为20.9-24.2厘米×15.0-16.4厘米。孵卵由雌雄鸟共同承担,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


微信图片_20200218203513.jpg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微信图片_20200218203558.jpg


文中图片由  付子波老师拍摄,仅供分享学习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责任编辑:国际旅游摄影网 ]
最新评论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团队荣誉|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招贤纳士|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5- 国际旅游摄影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电话:010-53682893 邮箱:gjlysy@163.com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镇站前路11号A112室   邮编:102206
本网站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