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旅游摄影网有责提示: 保护野生动物,杜绝野味,它们不属于餐桌。
栗喉蜂虎(学名:Merops philippinus)是蜂虎科蜂虎属的鸟类。有热带鸟类羽毛艳丽的特征:喉部是栗红色的,黑色的过眼纹,翅膀和背部是绿色的,尾翼是蓝色的,飞行时翅膀下面的羽毛是橙黄色的,在阳光的照射下,它们全身闪烁着金属般的艳丽光泽,有人将它称之为中国最美丽的鸟之一。
飞行技术高超,能在空中做出急速飞行、滑翔、悬停、急速回转和仰俯等高难度动作。以蜻蜓、蝴蝶、蜜蜂、甲虫、苍蝇等为主要食物,主要生活在东南亚一带,中国只有云南的局部地区、海南岛、香港和广东、福建的部分沿海地区有分布。
形态特征
栗喉蜂虎的尾和腰蓝色;喉栗色。 眼先、后及覆耳羽黑色;其下以及一狭形眉纹淡蓝绿色;自额至背及翅表辉绿色;头顶至背草绿色沾黄,宽阔的黑色贯眼纹由额经眼先和眼到耳覆羽,黑色贯眼纹上下又各有一窄的线蓝色狭纹,腰和尾上覆羽鲜蓝色,尾蓝绿色,中央尾羽甚延长且较狭细,其超出侧尾羽的长度远超过跗蹠的2倍长度;尖端突出约38-45毫米左右,突出韵尖端部分为黑色。肩和两翅表面草绿色,翅上覆羽、初级飞羽和外侧次级飞羽铜绿色。内侧飞羽蓝色,尖端黑色,外侧飞羽亦具黑端。颏和上喉黄色,下喉和上胸栗色;下胸、腹草绿色,下腹至尾下覆羽蓝色,腋羽和翅下覆羽栗黄色。腰及尾上覆羽、尾羽表面亮绿蓝色;中央尾羽末段近黑色,侧尾羽内翈缘以淡红栗色;初、次级飞羽具淡黑色羽端,最外侧几枚的外翈及最内侧几枚的暴露部分呈淡绿色;翅底面呈橙棕色。颏鲜黄色;喉鲜栗色;自胸以下浅黄绿至浅绿色;尾下覆羽银蓝色。
栖息环境
常见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开阔生境。结群聚于开阔地捕食。栖于裸露树枝或电线,懒散地迂回滑翔寻食昆虫。
生活习性
栗喉蜂虎在中国云南西南部和海南岛为留鸟,在其它地区为夏候鸟。4-5月迁来,9-10月离开。
多呈数只至数十只的群体活动,繁殖期间亦见有单独或成对活动的。动作灵敏,常在飞行时凌空捕捉猎物。结群聚于开阔地捕食。栖于裸露树枝或电线,以昆虫为食,喜欢开阔原野,在土崖挖穴为巢,常常成大群一起筑巢,形成壮观的群巢。较其它蜂虎更喜在空中捕食。白天从雄性到晚多在农田等开阔地上空飞翔捕食。有时一群蜂虎吱吱喳喳从头顶高飞而过。飞行时发出哀怨的颤声。
以纹白蝶为主食,另外蜻蜓、蝉、蛾类、食虫虻、甲虫等是食物资源。
分布范围
分布于孟加拉国、柬埔寨、中国、香港、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东帝汶、越南。中国有分布(台湾金门、厦门骑马山等地)。
繁殖于南亚、菲律宾、苏拉威西及新几内亚。冬季迁移至巽他群岛。指名亚种夏季繁殖于中国西藏东南部、四川南部、云南、广西及广东;在海南岛为留鸟。
繁殖方式
栗喉蜂虎的繁殖期为4-6月。营巢于河流、溪边较陡峭的土质岩壁上。自己掘洞为巢,巢洞呈隧道形,直径约6-7厘米,洞深多在1-2米,洞末端扩大为巢,大小直径为15-20厘米,高约8-10厘米,每窝产卵5-7枚 ,卵白色,椭圆形或圆形,大小为23-27×18-23毫米。
中国福建省只有漳浦、厦门以及金门的海岸带有几个点状分布的繁殖地点,其中以金门的繁殖种群数量最多,数量有几千只。栗喉蜂虎在厦门属夏候鸟,据说厦门也是最北部的繁殖点。每年4月底5月初迁徙来厦寻找适合的土沙墙为巢址,集体在土墙上挖出深达一米左右的洞穴作为巢。它们的挖掘工具是它们的嘴和利爪。7月底左右,幼鸟开始离巢,学习飞行、捕食技能,待到9月,逐步向南迁徙越冬。
保护现状、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来自:微信--国际旅游摄影网交流Ⅲ群,图文由波波-成都授权使用,仅供分享交流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