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传播旅游摄影的乐园站内搜索 查询
首页 -> 旅摄园地 -> 大凉山:彝人制造的神秘风情
大凉山:彝人制造的神秘风情 来源:国际旅游摄影网 日期:2020-09-10 18:34:53

喜德 木头生出翅膀的地方


  彝族人给了“高脚酒杯”最不可思议的诠释:将一只真的鹰爪镶在木质酒杯的下面!不过稍微了解一下彝族的神话,你又会觉得这种有关酒杯的“创意”并非无法理喻。因为在美丽的传说中,这些木质器具曾经像鸟一样飞翔。


  从陈列在博物馆中的这只造型怪异的“高脚酒杯”开始,我踏上了追寻彝族漆器之源的旅程。传统上,彝族人的大部分日常用具都由木头制成。工匠在这些木质器具上画出红、黄、黑三色的艳丽装饰,被称为“祖古几达苏”,译成汉语就是“漆器”。


  在西昌老城区的手工艺品小店里,我见到了足以让人眼花缭乱的漆器:酒壶、酒杯、托盘、木碗、筷子、勺子,甚至啤酒杯和烟灰缸。不过我不是一个急于用纪念品装满行囊的匆匆过客,我想得到的是这些手工艺品背后的故事与传奇。所以我要知道这些漆器来自哪里,而所有店老板的回答都是一样的:喜德。


  前往喜德的班车穿越了大凉山腹地最富庶的盆地部分,然后向东拐入山区。与大凉山其他地区不同,这里的山色因葱郁的林木而显得秀美了许多——是啊,一个寸草不生的地方当然不会成为木器之乡。


  清澈的孙水河自山谷中流过,两侧的山坡上散落着彝人的村落。那些黑瓦黄墙的土屋、土楼几乎完全是汉地样式的,但屋脊和檐下的彩条装饰又令这些建筑显露出彝族的传统风格。


  喜德县城虽然交通方便,但依然保留了不少彝族传统风情:头戴圆形托盘般黑帽的大妈在清扫街道、缝纫机“嗒嗒”作响的衣服铺子中展示着裙子般的传统男裤、身披已辨不清颜色的察尔瓦的老汉在当街售卖彝文经书


  穿过熙攘的商业街,我一路打听着,终于在一条僻静小巷的尽头找到了那些漂亮漆器的诞生地——一座破落的大院。指路人告诉我,这里曾是喜德县的漆器厂,现在已经倒闭了。


  在一间废弃厂房的门口,年轻的女孩儿吉伍伍各正和她的全家人为一堆木勺子上色,光鲜的色彩令这座废弃的院落平添了几分生机。不过这个场景一定会让吉伍家族的先辈心生不悦,因为按照老规矩,制作漆器这门手艺是不传女的。不过吉伍伍各的父亲认为现在男女都一样了,于是这个戴着闪亮牙套的女孩儿就成了古老漆器世家的第17代传人。


  吉伍伍各自七八岁开始学艺,先学填色,后学勾线,现在已精通漆器制作的整个过程。在她相当标准的普通话的介绍中,我终于如愿以偿地得知了有关漆器制作的种种传奇。


  一件上好的漆器一定要用高山上的索玛木,也就是杜鹃木制成,这样才会久晒不裂,也才能禁得住沸水的浸烫。因为依着木头的天然形状手工削制而成,所以吉伍家制作的各种器皿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每只碗或每个盘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手工精品。


  经过一两个月的阴干之后,便可以涂底了。底料其实就是一种叫“土漆树”的汁液,原本是乳白色的,如橡胶一般,涂在木器表面就会神奇地变为黑色,这大概是氧化的结果吧。接着是勾线和填色。黄色用一种叫“石黄”的石头研磨而成,红色是银朱的粉末。吉伍伍各说,以前自己的父辈经常要远赴云南下关(大理),买回大块的石头,自己再磨成粉末。她又说,因为制作程序费工费料,以前只有贵族才用得起漆器。


  这一切我都听得津津有味,但吉伍伍各却不以为然。她说自己以后是不会留在喜德做漆器的,她要去成都上大学,原因是“做漆器没有出路”。是啊,谁不愿意选择那些更便宜也更耐用的日用品呢?这项从神话传说中走出的传统手艺,现在变得越来越像一只断翅的雄鹰。


[ 责任编辑:国际旅游摄影网 ]
最新评论
加载更多
关于我们| 团队荣誉|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招贤纳士|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5- 国际旅游摄影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电话:010-53682893 邮箱:gjlysy@163.com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镇站前路11号A112室   邮编:102206
本网站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